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秦始皇陵兵马俑——张培老师的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kc  发布时间:【2018/5/28 8:37:48】  文章录入:GLX  浏览: 5382 次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导入新课:图片新闻:一位德国青年痴迷兵马俑,跳入俑坑内扮演秦俑被抓。
  几个月前,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2006916日下午,一位叫马林的德国青年,由于对秦始皇兵马俑痴迷,所以自制了一套秦俑服装,装扮成秦俑跳入1号坑修复区。所幸公安干警及时发现,文物没有被损坏。听完这则趣闻,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学生发表意见。
  对于这件事,老师的感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究竟有怎样非凡独特的魅力,使一个外国人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安,不顾一切地跳入俑坑?今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神秘的地方,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解析它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马林事件的戏剧色彩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此事件的简要评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最后总结起到点题与过渡的作用。

秦始皇。这个13岁即位、39岁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在为后人留下万里长城的同时,也为自己修建了骊山陵墓。作为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1974年春天在陕西临潼偶然发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已有5000万人参观游览,300余名政要参观题词。

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军团曾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

    2000多年后,他的地下军团依旧能让世人屏住呼吸,肃然起敬。这八千人马在地下埋伏了八十万个黄昏和黎明,重见光明之日,依旧面向东方,整装待发。

    透过他们,我们依稀又看到了那个气吞万里,横扫六合的帝国背影!

历史现场: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喻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中文名称:秦始皇陵
  ●批准时间:1987.12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1)(3)(4)(5)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历史现场: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的祖上也是中国人,也有我的一份。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

历史现场:挖井挖到硬东西

    1974年3月的一天,由于冬天寒冷干旱,地里的麦子用脚一踢就散开了,急需灌溉,大家只好挖井解决用水问题。杨志发(时任民兵连长)和其他两人组成了三人挖井小组,开始在村南挖井。前两天还顺利,到了第三天中午,杨志发一䦆头下去就磕到了“硬东西”,他给同伴说:“挖到瓦窑上了。”等把一个兵马俑完全刨出来后,同伴说:“不是窑,是爷庙,挖出来的是爷像。”其实,他们挖出来的是个武士俑,和兵马俑一同被挖出来的还有生了锈的箭,杨志发给同伴说有铜,同伴说:“有铜好么,拿上来一卖,还能给你称几斤旱烟。”

历史现场:3车秦砖卖了30

  杨志发想,这里离秦始皇陵很近,挖出的这些“兵俑”会不会跟秦始皇有关系?他和同伴将挖出的东西拉到县文化馆,他问人家有用没用,馆员看了看车上的砖,说是秦砖。最后一车子给他们10元钱,他们拉去3车,得到30元。杨志发当时很高兴,“3车砖块卖了30元,高兴得很。”回到大队,他们把30元的发票(县文化馆开具)上交了,生产队给每人记了半天工。杨志发老人说:“当时一天工二毛六,半天工有一毛三呢。文化馆的人后来看了,说这是秦始皇兵马俑,不让挖了。”1974年329日,是个值得全世界记住的日子,在这天,杨志发挖出了兵马俑,是他那一䦆头,挖出了让世人惊叹的奇迹。

一、秦始皇陵的修建

1、修建目的:为死后能让自己的灵魂继续享受生前的尊严和荣华富贵

2、修筑者:既有刑徒,也有服役的农民,还有来自各自官府和民间的工匠

4、结构:分内城和外城。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等为基本格局

5、影响:开创了后世帝王厚葬之风的先河。

投影:《秦统一形势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统一六国的顺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其统一的天下?这些措施对其统治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秦王赢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并希望其皇位一代代传下去,从而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一些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秦始皇为什么刚刚即位就急忙要修建自己的陵墓?

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十分有限,对于许多自然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在人的生与死问题上,缺乏科学的认识。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将依旧存在。所以即位后不久,嬴政就令人设计、修建了自己的陵墓,以便继续享受无上尊严和荣华富贵。

作为秦王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嬴政曾幻想长生不老,永享富贵豪华的生活。为此他派人到东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然而他也做好了一旦死去之后的安排。早在统一天下之前的公元前246年,他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修建陵墓的工作前后持续了37年之久,这一浩大的工程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21(即从嬴政即位到统一六国),前后大约26年时间。此时期可称为陵园修建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即从秦统一到秦始皇37),前后大约11年时间。这一阶段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9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经过10万人历时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上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在后来的2年时间里,主要是从事陵园的收尾和覆土工作。尽管陵园的建设长达37年之久,但整个工程仍没有最后完工。公元前209年,秦朝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距陵园不足一公里的戏水(今临潼新丰镇附近)时,面临大军压境,咸阳危急之时,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霜的新皇帝惊慌失措,情急之下,招来群臣商讨对策。少府令章邯建议秦二世:释放骊山刑徒,组成修陵大军,以抗击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秦始皇陵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内部结构复杂,它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封建统治者压榨人民的历史见证。秦始皇陵的修建者有工匠,也有刑徒和农民。史籍记载,参加修陵的先后多达七十万人。在皇陵区发现了修陵人的墓地,墓中人骨杂乱堆积,没有棺椁和随葬品,他们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在皇帝棺椁和随葬品安放好之后,为防止机密泄露而被迫成为殉葬品的无辜工匠。

过渡: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这个陵园的建造时遵循什么原则?

事死如生

中国古代都城的外缘均有城墙23层环绕,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开有城门,城内的建筑严格规整。依照“事死如生”的原则,秦始皇陵园的建制布局,模仿了都城的格局样式。接下去我们一起来欣赏《秦始皇陵园平面布局示意图》感受一下秦始皇陵的建制布局。

投影:《秦始皇陵园平面布局示意图》

从图上看,秦始皇陵分为哪两部分?

内城和外城

内城包括哪三部分?

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等为基本格局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秦始皇陵园中有中国陵寝史上建造最早的寝殿,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雨和秦末战火的频繁蹂躏,除封土和南部的内城城垣仍有局部残留外,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几近荡然无存。但是,根据秦始皇陵覆盖土层的高度,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寝殿应该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史料链接: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内容

近年来在西安交大地下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相,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用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始皇陵地宫中确有水银的说法提供了条件。我国地质学家曾多次到秦始皇陵采取土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确有“汞异常”的现象。而相邻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中几乎没有汞的含量。因此, 《史记》中有关秦始皇陵中埋藏有大量汞的记载是可考的。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仍旧有着“君临天下”的权威,他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在秦始皇陵园地下,还埋藏有丰富的奇珍异宝和大量的随葬品。1980年冬天,在清理秦始皇陵西侧的车马坑时,出土了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安车和高车 (教师可结合教材的有关插图或运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彩色的铜车马图片,学生边看,教师边进行介绍)。秦铜车马,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一半。它们造型生动,构造精美,装饰华丽,制作工艺复杂,表现了秦代我国劳动人民在青铜冶炼和雕塑、彩绘技艺方面的卓越才能。

高车、安车的形制迥然不同,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吗?

解题关键:将两辆铜马车与秦代的历史特点相联系。秦国进行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最后完成了统一;秦统一后,又对周边各族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思路引领:注意观察和分析铜车马的高度、结构和乘车人可能的身份等。

答案提示:高车和安车是从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中出土的两辆铜制马车,从它们的高度、结构和乘车人可能的身份进行分析和判断,高车可能是敌我双方进行激烈较量的战斗用车。而安车则可能是一种用来指挥战斗或供官员,甚至皇帝乘坐的车辆。

投影:《秦始皇陵园平面布局示意图》

秦始皇陵围墙外侧的马厩坑、跽坐俑和兵马俑合坑的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强调指出,秦始皇陵开创的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伴随着历代皇帝而延续不断。秦始皇奢华的陵墓,开创了后代帝王厚葬之风的先河。

二、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瘠的砂石地上挖井时意外地发现了兵马俑坑,经陕西临潼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初步确认,农民发现的陶俑为秦代陶俑,后来经考古专家研究确认,它们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俑。19785月,一号兵马俑坑开始正式发掘。在8年时间里,考古学家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考古发现证明: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埋藏陶俑6 000多件,总面积达14 260平方米。后来还发现了二号坑、三号坑和四号坑。出土的文物有陶马、木质战车、青铜兵器及门道和隔樑等俑道的建筑遗迹。

通过20多年的发掘,初步证实秦兵马俑坑共有四个。它们均为通道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其中一、二号坑因遭火焚而坍塌,三号坑因人为破坏而坍塌,四号坑可能因秦末社会动荡,导致工程中断,坑中没有发现什么文物。从坑内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判断,上述兵马俑坑大约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开始修建的,到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才被迫停工。前后持续了大约10年的时间。从形状看,三个兵马俑坑各不相同。从已出土的文物看,三个兵马俑坑共出土兵马俑大约八千余件。其中,各类武士俑七千余件,陶马俑六百余件,战车一百余辆,这些兵马俑在坑内排列有序,体现出严密的组织。

投影:《一号坑的全景图》

一号兵马俑坑的正式发掘开始于19785月,经过8年间的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秦代遗迹、遗物。如陶俑、陶马、木质战车、青铜兵器以及门道和隔樑等俑坑的建筑遗迹。其中,陶俑、陶马就多达六千件,战车五十多辆。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等。

投影:《二号坑平面图》和《二号坑兵马俑出土现场》

二号坑是从199431日开始正式发掘的,经过三年多紧张有序地发掘,二号坑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已圆满结束,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掘表明,二号坑的面积大约有六千平方米,比一号坑要小得多。坑的外形像曲尺,里面有四个兵马俑方阵:包括弩兵方阵、车兵方阵、骑兵方阵和由车兵、步兵、骑兵三个兵种组成的混合方阵。其中有武士俑九百多个,包括跪射俑、立射俑和骑射俑等。还有四百多个战马俑,八十多辆战车。武士俑所用兵器种类较多,包括弓、弩、戟等。相对于一号坑,二号坑的内容较为丰富,算得上是兵马俑中的精华。

投影:《三号坑全景》图和《三号坑复原》

三号坑的发掘开始于19881217日,经过历时九个多月的发掘工作,三号坑的全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三号坑在秦陵兵马俑坑中面积最小,只有大约五百平方米。据认为,坑内安置的是兵马俑的指挥部,坑内仅有战车一辆,武士俑68个,然而却没有统帅。这是为什么呢?

秦兵马俑三号坑被认为是兵马俑的指挥部,但坑内仅有战车一辆,武士俑68个,却没有统帅,请根据秦朝的历史知识,做出恰当的解释。

解题关键:结合学过的秦朝历史知识。

思路引领:秦统一后,秦始皇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思想文化,他总揽一切大权。

答案提示:完成统一后,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皇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一切大权于一身,政事无论大小,全由一人裁决。三号坑中的军阵指挥部没有统帅,可能是秦始皇将军权集中于个人之手的象征。

依据与古代军队的编列习惯对照,一、二、三、四号坑可能分别是右、左、中军和指挥部的象征。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秦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秦始皇陵陪葬墓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的兵马俑,而不用活人、活马来陪葬?

秦兵马俑的排列为什么都面向东方,而不是我们想象的坐南面北方向?

解题关键:秦始皇一生的事业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思路引领: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面向东方的奇特现象与秦始皇大军东进,扫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宏图伟业有关。

答案提示:秦王嬴政是一位富有远大志向和政治抱负的君主,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等东方六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军阵面向东方,可能是为了显示其雄踞西方,横扫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威风和功业;也可能是其完成统一后,担忧六国旧贵族的反抗,而对六国旧地实施军事高压政策的象征。

三、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

1、制作

2、史学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3、艺术价值: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雕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投影:兵马俑

武士俑头上梳有各式发髻,身披各式铠甲或短袍,手执兵器,个个威风凛凛,神采飞扬。从服饰看,许多陶俑的服饰上绘有彩绘,出土时还依稀可辨,只是出土后,因氧化作用,彩绘才渐失绚丽,甚至模糊失色。从陶俑的面部表情看,反映了十分丰富的内心情感。有的神色严峻,体现了威严的军人气质;有的表情镇静,表现了沉着冷静的临战心理状态;有的注目凝思,似在考虑克敌制胜的良策;有的充满稚气,表现出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多达数千件的兵马俑,其面目表情竟各不相同,这表现了制作者的高超技术水平和艺术素养。外形慓悍的陶马俑,更能显示出制作者的水准,许多陶马、陶俑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它们高昂着头,竖起耳朵,圆睁双眼,大有嘶鸣之势,好像要飞奔起来,驰骋疆场,去参加搏杀一般。在兵马俑坑中,除了大量的武士俑和战马俑出土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兵器。如剑、钩、戈、戟、弓、弩等。此时,教师可对这些兵器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进行简单介绍。如能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就更好了。令我们自豪的是,这些兵器的制作工艺水平非常高,性能良好,青铜的用料配比科学恰当。令人惊奇的是,有些青铜武器出土时,竟能发出黑色的光芒,表面没有丝毫的锈迹。据检测,这些兵器表面曾进行过铬盐氧化处理,因而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德国人于1973年才发明出来,而我国至迟在秦朝就已经发明并在实际中开始使用,前后相差两千多年的时间,此项技术堪称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兵马俑中陶俑神情生动,形象准确,轩昂;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陶马造型逼真,刻划精致自然。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样大规模的艺术群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兵马俑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历史现场:

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观看兵马俑后,你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气吞山河、庄严凝重  比例匀称、神态逼真  色彩绚丽、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雕,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兵马俑艺术与其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雕,以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刻画了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秦陵兵马俑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学反思:“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本学期历史学科校本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一主题下的一节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概况,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感悟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能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反思到了以下几点: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也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学生学习本课时穿梭古今,饱览中外名胜,非常兴奋享受,情绪饱满,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展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但是仅从数字让学生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我借助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身边有不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

3、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不够。总觉得学生这节课学得不深刻,根据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没有有效渗透和运用。原因在于在较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丰富的史料,学会选取,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更多是从文字图片上感觉出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而不是通过研读史料去解释历史现象、探索历史真相,没有深刻理解兵马俑的历史价值。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本身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表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如何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培养。

 


上一篇:AI人工智能——金鹏老师的校本课程 下一篇:中国农作物——刘一辰老师的校本课程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