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乡土中国——王敏老师的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kc  发布时间:【2020-11-26 8:32:15】  文章录入:GLX  浏览: 11653 次


乡土中国校本课程


高一语文 王敏


 


此次乡土中国研读三个章节,分别是: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7、男女有别


这本书提出了传统中国“乡土本色”这一观点,分别从社会文化、结构、秩序及社会变迁等方面作了论述分析。下面是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学习环节指导


一、圈出概念疏文意


二、思维导图明结构


三、标画警句谈体会


四、联系现实善迁移


学习过程


一、圈出概念疏文意


费孝通先生做学问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尽量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讲清大家想不明白的道理。


书中说: “我知道这些生疏的名词会引起读者的麻烦,但是为了要表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词汇里没有确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我不能不写下这些新的标记。” 理解概念是阅读的前提。核心概念释义
1.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第9段):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甚至包括臣对君的私人间的关系。


2.团体道德(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第34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依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它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3.事业组织(家族第10段):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4.生活堡垒(家族第12段):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   


5.感情定向(《男女有别》第2段):文化所规定的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6.亚普罗式(阿波罗式) 的西方文化模式(《男女有别》第6段):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7.浮士德式 的西方文化模式(《男女有别》第6段):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8.了解(《男女有别》第8段):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二、思维导图明结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建立的道德体系,体现着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的特点。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家族》:中国很多家族或者氏族,其实是超越了生育功能的,已经承担了很多社会功能。
  


内容概括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男女有别》: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男女之间存在着鸿沟,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与前两篇的关系四、五、六、七篇为一组: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


  1. 标画警句谈体会

    根据警句谈体会是深入阅读的体现。

        阅读时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精妙的论断,并在相应位置写下心得体会。(必要时可以做摘抄积累到笔记本上)

    警句: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妻成了配轴。

     

    赏析:中国人的传统婚姻,合作多过感情,传统多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之间往往是相敬如宾的合伙人关系。现在虽好了很多, 但结婚大事父母长辈的看法权重依然很大,比如女子出嫁始终是嫁给一个家族而不是仅仅跟老公过小日子那么简单。难怪有人说,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原因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个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西洋的家多是一个个夫妻为单位的双核细胞,而我们的家多是一条条绵延的四世同堂长链。

    (费孝通先生冷静的分析,为我们解读中国社会现实提供了参考。)

    警句: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赏析:费孝通认为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是停不下来的追求,依赖于不断克服阻碍的推陈出新,而在乡土社会中这种浮士德式的精神没有立足之地,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是阿波罗式的,它对生活的态度是用克己来迁就外界(用改变自己去适应外在的秩序)。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而不求同的社会(按照一定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中西方呈现家的结构差异是表象,对宇宙秩序价值观的不同是本质。

  2. 联系现实善迁移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借文读文

    袁崇霖 <乡土中国>:一本书读懂中国社会》

    01 费孝通先生早就预见了‘朋友圈’的出现”

        我有一个捷克的留学生朋友,有一次我们聊起天来,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在中国,每个人都用‘朋友圈’吗?”我告诉他,几乎每个人都在用。他皱着眉头一脸疑惑,表示“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朋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他还举了Facebook的例子,说他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

        我特别能理解他的疑虑,因为封闭式的“朋友圈”确实是一个极具中国本土性的社交工具,它的滥觞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乡村里。

        这种最早的朋友圈便是乡村聚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说的,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特性,乡土社会中形成了“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社区间往来极少,人们耽于熟人社会的往来,而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这种聚村而居的格局,不正像是一个现实版的朋友圈吗?

    从精神内核上,朋友圈就是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的外在表现。在《乡土中国》第四章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他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微信上,正是如此,当我们发了一条朋友圈之后,这种影响力便由内而外扩散到我们的圈子中,我们以自己为中心而与朋友互动。根据发送的内容不同,效果也不同。当我们吐槽挚友间趣事时,便只有三两好友评论,当我们发了自拍时,连泛泛之交送来八方点赞——我们都说不准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大,它随着事件更迭,以自己为中心,忽大忽小,忽远忽近,正是一条条波动的涟漪。

    为什么朋友圈只允许评论在好友之间可见呢?《乡土中国》也早就做了解答,它说,“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大家可能也颇有这种感触,往往每个班级、每个小团体都有自己的“梗”,在朋友圈里常常一个字、一个表情就能引起几个人笑得前仰后合,圈子外的人却是一头雾水,既然如此,自然便不必让不同圈子的人互相为难了。

     通俗地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而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的亲疏远近与道德规矩。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

    文学作品佐证

    1、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

    2.《平凡的世界》中,分家为何会给孙少安带来那么多的苦恼?(结合《家族》)

    3.刘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一观点背后的文化因素?

    4.广东部分地区存在的自梳女

        她们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

    思考现实:

    1. 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aunt代表。(中西方家庭不同)

    2.为什么中国的婚姻那么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 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

    4. 在中国,中学生男女交往密切会引起所有家长的担忧甚至暴怒;而在西方,中学生对异性不感兴趣,会引起家长的高度忧患。这是为什么?

    5.为什么旧中国的家庭里父权至上?

    6.为什么婆媳矛盾在中国那么突出?

    ……

     

    反思

    《乡土中国》是部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这本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所以在学生读了相关内容后,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让学生不仅仅要思考在书中“读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怎样读懂一本书。指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以后指导学生阅读还需要注意:


  1. 要有阅读的预期。

  2. 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3. 抓住核心概念。

  4. 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

  5.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上一篇:钱学森——陈立华老师的校本课程 下一篇:中学生饮食健康——李杨杨老师的校本课程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