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训练——祝贺老师的校本课程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kc  发布时间:【2019-6-25 15:15:12】  文章录入:GLX  浏览: 2935 次


校本课程教案

                                       祝贺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的变通需做到:

(1)  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已知都是实数,求证

x

y

121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

 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

 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

证明  不妨设如图121所示,

     在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当且仅当OAB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

例2      已知二次函数满足关系

,试比较的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知,在与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又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

x

y

O

2

122

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如图122)由

是以直线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它与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2)  善于联想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同样我们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如何联想.

  1 解方程组.

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这两个数的积为。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所以.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2  

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是,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

 

 

 

 

 

 

 

证明  时,等式 

可看作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等根的条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

          

,由已知条件易得 ,显然也有.

(3)  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

数学家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

1 如果函数对任意实数t都有f(2+t)=f(2-t),比较f(2),f(1),f(4)的大小关系                                   

 

解析 转化为在同一个单调区间上比较大小问题.

     f(2+t)=f(2-t)f(x)的对称轴为x=2.

     f(x)在[2+∞)上为单调增函数.

     f(1)=f(2×2-1)=f(3),

     f(2)<f(3)<f(4),

     f(2)<f(1)<f(4).

 

 

 

 

 

 

 

 

 


 

  2 已知非空集合A={x|x2-4mx+2m+6=0,x∈R},若求实数m的取   值范围(R-表示负实数集,R+表示正实数集).

  

  解  设全集U={m|Δ=16m2-8m-240}

     

   方程x2-4mx+2m+6=0的两根均非负的充要条件是

 

时,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时,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m≤-1}.

    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

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第二课时

                  数学解题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中,通常可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审题。包括认清习题的条件和要求,深入分析条件中的各个元素,在复杂的记忆系统中找出需要的知识信息,建立习题的条件、结论与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为解题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寻求解题途径。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尽可能将习题化为已知类型,选择最优解法,选择解题方案,经检验后作修正,最后确定解题计划。

第三阶段是实施计划。将计划的所有细节实际地付诸实现,通过与已知条件所选择的根据作对比后修正计划,然后着手叙述解答过程的方法,并且书写解答与结果。

第四阶段是检查与总结。求得最终结果以后,检查并分析结果。探讨实现解题的各种方法,研究特殊情况与局部情况,找出最重要的知识。将新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所以:第一阶段的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的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的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在制定计划寻求解法阶段,最好利用下面这套探索方法:

(1)设法将题目与你会解的某一类题联系起来。或者尽可能找出你熟悉的、最符合已知条件的解题方法。

(2)记住:题的目标是寻求解答的主要方向。在仔细分析目标时即可尝试能否用你熟悉的方法去解题。

(3)解了几步后可将所得的局部结果与问题的条件、结论作比较。用这种办法检查解题途径是否合理,以便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

(4)尝试能否局部地改变题目,换种方法叙述条件,故意简化题的条件(也就是编拟条件简化了的同类题)再求其解。再试试能否扩大题目条件(编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通过以下探索途径来提高解题能力:

(1)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帮助思考。因为这意味着你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的具体的了解。

(2)清晰地理解情境中的各个元素;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哪些元素是给定了的,即已知的,哪些是所求的,即未知的。

(3)深入地分析并思考习题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习题的重要元素,要图中标出(用直观符号)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并试着改变一下题目中(或图中)各元素的位置,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

(4)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它的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

(5)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题目的条件有无多余的、互相矛盾的内容?是否还缺少条件?

(6)认真研究题目提出的目标。通过目标找出哪些理论的法则同题目或其他元素有联系。

(7)如果在解题中发现有你熟悉的一般数学方法,就尽可能用这种方法的语言表示题的元素,以利于解题思路的展开。

(5)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6)分解条件,尽可能将分成部分重新组合,扩大骒条件的理解。

(7)尝试将题分解成一串辅助问题,依次解答这些辅助问题即可构成所给题目的解。

(8)研究题的某些部分的极限情况,考察这样会对基本目标产生什么影响。

(9)改变题的一部分,看对其他部分有何影响;依据上面的“影响”改变题的某些部分所出现的结果,尝试能否对题的目标作出一个“展望”。

(10)       万一用尽方法还是解不出来,你就从课本中或科普数学小册子中找一个同类题,研究分析其现成答案,从中找出解题的有益启示。

 


上一篇:贾才芳名师论坛简报---教学设计与课堂程序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男性人物形象——张运强老师的校本课程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