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
王红名师论坛简报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js  发布时间:【2018-12-29 8:30:45】  文章录入:GLX  浏览: 4110 次

     12月25日王红老师在3号楼一楼会议室为大家举办了一场题为士人的脊梁 :《孟子》阅读活动设计的名师论坛。本活动设定明晰的阅读目标,通过一系列策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内圣外王,两千多年前的孟夫子在学生心中生动立体,于笔下化成风度翩翩、忧国忧民的儒生,富有激情充满了人性光辉的理想主义者。阅读《孟子》立身行远,王老师在“大语文”教学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下面是论坛活动照片、PPT、及参与活动老师感受,供大家学习欣赏。

一.论坛照片



二.论坛图片欣赏




















 课件:

/xxnw/user_gl/edit/attached/file/20181228/20181228142967466746.ppt

三.论坛讲稿

本学期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孟子篇章,为此我主要做了一些活动,本活动目标的目标主要是:

1、细读选文语段,熟悉作品重要章节。

2、掌握作品主要观点,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

3、通过当堂辩论,短文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思考、言说与写作的困境。

4、感受孟子思想,情怀,培养浩然之气。

如果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者,那么孟子就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在《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称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这种浩然之气影响了几千年的知识分子,让瘦弱的知识分子能够具有铮铮铁骨,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我们的语文经典阅读上涉及了一系列的孟子文章,为了让的学生系统的把握孟子,培养学生一身浩然之气。便涉及了这个主题阅读活动。

活动准备

(一)阅读书目

1、《孟子》

2《国民阅读经典:孟子译注》杨伯峻

3《孟子解读》梁涛著

(二)基本要求

通读《孟子》原典至少三遍,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清字句含义,能够顺畅的翻译选读章节。

()活动策略

1、活动安排。

按照《孟子》的自然结构展开阅读,即读《孟子》章节,外加《孟子序说》,每周一篇,用时一个月左右。

2、阅读方式。

1)思想观念方面。

    在广泛诵读的基础上提炼《孟子》的主要观点;对义利观、仁政学说、性善论、君臣观、不忍之心进行师生共读和对话。

 2)论说方式

   归纳《孟子》的论说方式,总结论辩过程中所用到的思维方法。

3)延伸阅读方面

将延伸阅读作为全面审视《孟子》,多角度观察、评价《孟子》的一种手段,促进学生的整体思维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孟子》的局限性。

3、活动形式

第一步:自由阅读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第二步:师生共读与深入发掘相结合

第三步:批判质疑与反复求证相结合

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初步了解孟子

1、读朱熹《孟子序说》及司马迁《孟子荀卿列传》,初步了解孟子。

明确儒学传承体系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

【知识呈现】

所传承者为何物?孔子推崇仁,孟子把仁具体化即道。

道: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圣王观,即“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即“内圣”然后“外王”。向内修成“尧舜”品德,向外施行便可“行仁政”“王天下

【思考】

一个个看起来如此不切实际的孟学思想,如“内圣外王”,为什么千年来一直没有被遗忘?这朵理想主义之花在战国时期已经被诸王抛弃,可到了今日为何还千百年来还没有枯竭?

2、对比阅读。

a、《孟子序说》分别引用司马迁、韩子等人对孟子的评价,说明司马迁接受了孟子的义利观,《列传》中叙说孟子的文字后列举了淳于髡、邹子等人,皆尚术不尚德,重利轻义,与孟子形成鲜明对比,都突出司马迁对孟子的重视。

b、虽然尊崇孟子,但司马迁还是以理性的头脑评价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高度概括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时代需求之间的巨大冲突。

c、尽管同在儒学思想体系中,但荀子对孟子的批判还是相当激烈的。要引导学生从阅读,比较、综合的角度对孟子做出恰当的评价:知内而不知外、知古而不知今

(二)活动二: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1、义利观

1)阅读《梁惠王篇》

2)梳理孟子和梁惠的对话要点,抓取主要信息,将逢蒙学射于羿、齐人有一人一妾、庄暴见孟子,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耳熟能详的故事置于文本中解读。

《孟子》的义利观在孟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开篇即言义利。故深入理解义利之分,是掌握孟学体系的关键。

3)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a、梳理孔孟荀的利益观,儒家由孔子“罕言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发展到孟子在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在《齐人有一妻一妾》指出君子求富贵利达的方式至少不能使妻妾蒙羞,以及荀子“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以义为利,兼利天下”处于一套正在不断完善的思想体系中,孟子义利观的利弊之处是什么?

b、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中的任意一位,处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你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请说出具体理由。

[教师总结]

孟子和梁惠王的会面,表面上看是一场口舌之争,实质上却是儒学的内部不同派别的学理争论。这种争论开启了儒学的思想体系的自我更新与更新体制,促使儒学以更加完美的步子,走向更实际之路。故此,本文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等人争辩的核心问题:义利,即事功利还是尚道德,才会显得那么重要。他是两股性质完全不同的思潮撞击到一起形成的滔天巨浪,这巨浪向我们展示出贯穿孟学一切政治理想,哲学理想的基本价值导向:轻功利,尚道德。

[推荐阅读]

南怀瑾:《孟子旁通。梁惠王的先世》《孟子旁通  .孟子思想被夹缠不清》    陈鹏《论孟子义利观的内圣走向》

2、仁政说

1)主要任务。

a、列举仁政的具体举措,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都具体阐释了推行仁政的措施:,(不违背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谨庠序,申之以孝悌)不违背农时,和自然和谐相处,重视礼乐教化。在那个时代孟子提出的这些措施是很了不起的。

b、梳理仁政的儒学传承体系,评价孟子的大丈夫观。

2)教学策略

a、阅读《苏秦张仪列传》及《离娄篇》,比较苏、张和孟子的异同,并根据“孟子论张仪”说出自己的看法。

[知识呈现]孟子论张仪

《孟子》三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教师小结

苏秦运用策术,客观维持了战国时代“争地之地,杀人盈野”20多年的平安。但就其人生格局而言,真是太狭促了。鼓动唇舌,播弄天下的目的只在一己得失,绝对跳不出自我的界限。当他学有所成,再次踏上谋取富贵之路时,耿耿于怀地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也显示出苏秦之流和孟子在情怀上最大的不同:苏秦关怀自我的感受,不断地走向内在的“我”,不断向内塌陷,最终只得到“功”和“利”二字;张仪行道,以妾妇之道事君,外在之道事君,外在声势权利煊赫一时,而内心却在以揣摩人主之好恶委屈从事,丧失掉自我的独立人格。而孟子却在借助内心的道德力量“内圣”不断浸润,沟通,感化外部世界,不断向外扩展,以达到个人与全体的互动,以自我良好的品德修养改变环绕在周围的世界。即施行自我的政治理念的时候,首先具备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品性。

b、梳理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

主要任务:在广泛诵读原典的基础上,集中主要力量阅读《尽心篇》《离娄篇》找到孟子,荀子关于“王道政治”的同异之处。归纳、概括孟荀就“内圣、外王”问题分野的本质差异 。

推荐阅读

《民主的细节: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把明主这一抽象概念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可读性很强。

c、人的缺陷--评孟子的黜霸崇王冠。

主要任务:阅读《公孙丑篇》分析孟子对管仲、晏子、伯夷、时期、叔齐等人的评价,用全面的视角综合看待黜霸崇王观。

主要任务

阅读《公孙丑篇》,分析孟子对管仲、晏子,伯夷,叔齐等人的评价用全面的视角综合看待孟子的黜霸崇王观。

教师小结

孔孟注重从内在发掘人性善的一面,特别在意善或者恶的一面时,忽视了人性的另一个方面。就孟子而言,:“人皆可为尧舜”基于人性善的考虑,而看不到人----尤其是圣王其他方面的弱点,这种极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一旦触碰到现实的土壤,就会开出恶之花,结出恶之果:明君、昏君、暴君的分野就出现了-------以致明君、昏君的二分的思想左右了中国人的思维,至今顽固不化。

3、君臣观

1)文本阅读:离娄篇 梁惠王篇 万章篇

2)主要任务:梳理孔子、孟子、董仲舒三种君臣观的发展脉络,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知识呈现】儒家君臣发展脉络

提出问题

作为旧日伦理关系中为臣的一方,如何才能突破“暴君困境”

【教师小结】

孔子的君臣观是以温和的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君处于人伦秩序的中心,维护着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孟子的君臣观更多的偏向理想主义。面对战国时期宗族血亲关系已然破裂的现实,它发展出一种以道义关系为基础的君臣观,在君臣关系方面有着斩钉截铁的态度;一方面对王有着太高的标准,要求“圣王”的出现,”内圣然后外王”;另一方面对王有过于苛刻的过滤机制”如果对方是独夫民贼,则可去,可易,可有弑

他的革命性是无与伦比的,在等级制度极为严格的人伦格局下,似乎为破解“暴君困境” 到了一条出路,革命、暴力,取而代之,血淋淋的现实!.但这似乎不是一条妥当的出路!

荀子的君臣观对孔孟君臣思想有所损益,已经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善的君臣体系:君尊臣卑,君逸臣劳  君弱相强,礼法一体。荀子从实际现实出发,为抑制君权制定出详尽的制度安排,可以说儒家君臣体系中最具有操作性的一种。可惜荀子早亡,他的这套君臣体系也没有得到实际的发挥,遂成为再也无法一睹其真容的空中花园。

奇思妙想:如果荀子的君臣观当时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你认为他会对中国的文明进程产生怎样不可估量的影响?

推荐阅读:

《弑君者》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对于合法在位君主的审判。其中大量细致入微的描写,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为我们提供如何解决暴君困局的思路

(三)孟子的辩论方式

      (1) 、三段论:知识呈现如《公孙丑篇》“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以运于掌”。

     大前提:人皆有不忍之心

     小前提: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结论: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之掌上。

    (2)、二难推理的运用:如在齐宣王野心勃勃的连续发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臣弑其君,可乎?”的时候,孟子的回答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巧妙的绕开了齐宣王的诘难。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故推导出:“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的结论

    (3)具体性思维:用“法先王”劝导人君,是具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如从“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推导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思维方法虽然雄辩,严密,令人赞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果与感评

     青年人在十六七岁这个年纪需读一点《孟子》,时时念诵,日日积累,腹中有万担资粮、立身、行远,方可长久。

     (一)、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作为习惯而存在,作为生活与思考的方式

      二 渗透读经教育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备独特的精神气质,它藐视暴政,注重民生,提倡民权,呼唤平等。以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和顶天立地大丈夫精神为历代历朝的读书人所推崇。 

      既然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案头都放有一本《孟子》,心头都藏有一本《孟子》,那么,我们也应该有一本。读《孟子》,对青年人而言除了人格养成外,不应该有其他理由。

 

学生作品

我眼中的孟子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着书,终成《孟子》。

 

我眼中的孟子

生命是坎坷的,除非有了勇气;勇气是莽撞的,除非有了理性;理性是暂时的,除非有了信念;信念是可变的,除非有了信仰。

我们努力于物质遗存的碎片中,寻找和发现人类精神和智慧的交集。信仰使我们能在变化多端的时代,以淡然自若的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游刃有余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若的倜傥抒写生命的美好;在时代的竞争中,成为坦然面对的真正英雄。《孟子》所教给我的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生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字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心中装有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在我心中,孟子不仅是战国时代的美男子,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化身!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仁不让、反对战争、蔑视强权,都源于他高尚的人格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起码的道德底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激励我们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读《孟子》,读出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就告诉我们磨难是成功必经之路。《孟子》告诉我们: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孟子始终是一个不得志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充满了人性思想的光辉,但是和他的宗师孔子一样,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现实,空谈主义,于当时治国平天下无现实意义的帮助。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哪个王可以耐心施仁而化天下?

孟子的仁道简直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充满了书生乐观而缺乏变通的意见。

我觉得孟子的思想最多不过是作为一种道德的范本,永远也难以成为治国的主力教条。

孔子是一个谨慎慈祥的老头,庄子是一个任性好游的浪者,而孟子更像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

孟子的口若悬河多少带有狡辩的意味,他似乎忘了其宗师孔子的教诲:敏于行而讷于言。

相对于孔子的低调,孟子显得非常张扬,动不动说“王天下”、“王道”,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点孟子倒表现的很到位。

孟子高调,不谦虚,这和他的宗师孔子有鲜明的区别。读他的言论,十分富有激情,但是实在缺乏孔子那种充满伟大思想的光辉。

孟子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四.论坛简评:

贾才芳老师:

      王红老师的这节论坛对于当前语文教学中专题阅读教学有示范意义。这节以孟子为阅读主题的单元教学思路论坛给老师们开拓了教学视野,首先是将孟子的经典名段精选出来,系统编辑,让学生逐篇去读原文,自主学习。再就是将学习的目标逐一完成,方法是将不明白的画出,通过讨论先自己解决,然后再课上解决,最后形成研究成果。这种单元教学专题研究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王红老师关于孟子的学习活动课非常用心,适合本阶段学生的课程进度和知识能力水平。王老师用心整合课本和课外网络资源,设计实用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对孟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思想也有了深化和提升。

王祯老师:

今天下午听了王红老师的名师课:士人的脊梁—《孟子》阅读活动设计。听完后受到很多的触动和启发。现总结如下:

阅读课活动设计完整缜密,气势宏大。王红老师着眼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安排,有文本本身的深度阅读,在适当时机有相关文本的引申阅读,有阶段性文字材料汇报展示等等等等。安排合理,张弛有度,能最大限度发挥阅读课的功用。

成果丰富,能碰撞出学生的思维中的灿烂火花。在相应的节点,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通过当堂辩论、短文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思考、言说、写作的困境,真正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浩然之气的养成,毫无疑问,这在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现在流行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加之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我们的学生们难得对文化、知识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对《孟子》这一经典的细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回味先贤大儒的学说,慢慢浸润人格和心灵,实在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就是我听了王红老师这节课的一点浅薄的想法。前路依然漫漫,我仍砥砺前行。

五.参与活动领导和教师名单

     董春堂 范明浩 贾才芳 苏曙光 孟霞 刘彩红 李志国 王祯 田文帅 李向坤 孙振华  焦霞玉 闫金刚 赵婷  董华 杨冬梅 闫永新 许俊青 张运强 隋涛 刘福桥 马少东 王敏 刘玉梅 张羽 解甜甜 夏慧敏 张凯 张明国  姜志彬 蔡建筱 宋敏 张霞 陈秀霞 夏光星 马秀清  刘思仪 于冬梅 彭云 孙连平 崔奉莲 杨金红 霍慧祯 高淼

上一篇:张凯名师观摩课简报 下一篇:盛丽娜名师论坛简报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