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教研活动】 深耕细研踏歌行,共谱教研新篇章(三)语文组大组教研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2/28 14:33:10】  文章录入:admin  浏览: 422 次

深耕细研踏歌行,共谱教研新篇章(三)

语文教科室第一次教研活动总结

      2023年2月28日,全体语文教师在图书馆二楼录播室开展了以“目标引领课堂,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示范课”为主题的首次教研活动。前两节分别为田文帅老师和李向坤老师的示范课,第三节,授课教师自评及听课教师评课。


田文帅老师上课课件

田文帅老师上课学案

田文帅老师自评

巾帼亦有须眉志

——《荷花淀》《党费》人物形象异同点比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是《荷花淀》《党费》群文阅读,这两篇文章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新课标要求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下面我就本节课堂反思如下:

    课堂能够立足新课标,立足文本,立足学情。本节课的性质属于新授课,结合学生在课前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了学习目 标:1.夯实基础知识,梳理并掌握小说的情节。2.分析并概括出两篇小说中女性形象异同点。3.赓续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学习目标引领了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以学生分析文本为载体,以问题引领为主线,以学生问题为切入口。在梳理《荷花淀》的故事情节时,学生存在找不准主人公的问题,因为《荷花淀》是一篇诗体小说,所以应该淡化小说情节,但又因为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一定离不开情节,所以在“梳理情节”这一环节,就主要以图片展示形式处理了学案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与质量。学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比两位人物形象的异同点时找不准对比方向,眉毛胡子全混一起,我首先把学生课前案上出现的问题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问题所在,课上有位学生发现了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归纳时没有方向,该生还能联想起期末考试比较《大雷雨》《玩偶之家》两篇戏剧中卡捷丽娜和娜拉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课堂效果还是很好的。

课堂环节的逻辑性比较强,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在课堂环节设计上,设置了6个问题作为小目标,组织学生思考、表达、交流、归纳;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回答问题完成小目标;教师通过点拨、补充、总结完成中心目标。问题以情境呈现,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学新课的同时,训练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读完《荷花淀》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共同交流分析《党费》中黄新的形象。课堂上,学生能将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效果明显。 

书声朗朗,充满语文味。这节课既有学生集体诵读,又有学生个人的自由品读,还有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体验,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训练了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本节课主要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人物的语句,小组合作分析了水生嫂、黄新的形象,精读了反映革命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登台班级内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在课堂上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立德树人,赓续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渗透在课堂的每一环节,在最后一个环节,又进一步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落脚到立德树人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上。学生在课堂上深刻理解了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篇作品中“苦难”“新生”这一话题的理解,深刻领悟了革命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学生们也准备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授课,也发现存在着不足。第一、学生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用词及解读不够准确或表达不规范。学生在比较人物形象异同点这一问题上,缺少分析比较人物身份这一知识点,没有思考方向,这反映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不够,也反映了平日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悟与总结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多注重基础性工作。第二、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导致有的学生没有充足准备而不敢上台交流,以后课堂要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活动时间。


李向坤老师上课课件

李向坤老师上课学案

李向坤老师自评

诗情画意荷花淀    革命新生山药蛋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写作风格探析

【课后反思】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鉴赏革命文学作品时,要具备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之美,能鉴赏、鉴别、评价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本课将学习目标设置为(1)思维批判与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并掌握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2)审美鉴赏与创造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理解作者的审美倾向。(3)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析并理解革命文学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属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性质属于总结课、提升课。本着教考结合的高考命题导向,立足文本,二次阅读,完成了教师课堂渗透式解读,学生课堂渐进式提升,基本实现了本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以学生阅读为载体,以问题引领为主线,以高考题型为切入口。通过组织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人物写法、情节故事、情境意境、背景主题、语言特色五个看角度探究、归纳小说写作风格,学生在课堂上深化了对两篇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分析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环境描写作用,语言特色的能力。课堂环节设计上,本课先通过高考题命题趋势分析提出1个中心目标,让学生明确了“写作风格”这一概念的内涵,明确了写作风格的表现角度。又设置了7个问题作为小目标,组织学生思考、表达、归纳,在课堂上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以情境呈现,题干引用文本相关材料对学生进行补充阅读,问题形式采用了当前高考“分析评价”型。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链接高考考点和题型,训练阅读情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回答问题完成小目标,教师通过点拨、补充、总结完成中心目标。

通过授课,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首先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在探究写作风格的中心目标上,出现了文本解读不到位,包括理解不准确和表达不规范的现象。进一步告诉我们文本阅读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课堂环节的逻辑性不强,没有实现环环相扣的效果,尤其是人物与情节,情节与环境的关联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提醒我们知识体系在文本探究时的重要性。最后,课堂容量偏大,作为提升课,学习目标涉及的知识范围和难度都比较大,导致了课堂评价检测环节需要延长至课下。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立足学情,进一步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课堂的高效。

听课教师评课:

评田文帅老师的课

孙连平老师:

一、目标引领课堂,教学体现目标。

田老师在设计本节课学案中,设计了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梳理两篇小说的情节,二是比较形象的异同,三是传承革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田老师分别从教学的第二、第三、第四三个环节中来体现。田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校现在在做提倡的“目标引领课堂,教学体现目标”的教学理念。

二、书声琅琅。

语文课堂是有声的课堂,是充满读书声的课堂。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在课堂上,不仅安排了所有学生的整体阅读,还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学生读到不到位的地方,田老师还有个从的示范诵读。最后还有学生的自由朗读。

三、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在田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活动非常充分,而教师的引导非常到位。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田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进行分析和板书。对于学生忽略的细节,田老师进行了引导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四、思考

整堂课虽然教学环节清晰流畅,但感觉各个教学环节平均用力,重点有些不突出。通过文本分析和整节课的设计,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异同的比较”和“革命精神的传承”上,这样也能把群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不然,所谓的群文教学和现在的单篇教学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如何进行群文教学,也是我们一线老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刘福桥老师:

优点:

1.目标设计合理,然后目标两个目标,比较适合。由情节的人物先概括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切合高考要求,体现了学习任务的渐进性,很符合学生实际。

2.环节完整流畅。从开始的导入、基础练习、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写作、最后的总结,整个过程非常连贯并且穿插了听说读写、讨论,时间把握的也正好,课堂的目标的完成度比较高。

3.师生的互动性强。教师引领学生听说读写讨论和展示,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群文阅读中共识是教学的核心,对话是形式,这一点田老师把握的比较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就是中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最好不应该打断,让他展评完之后的点评会不会更好?

2、这篇课文的这重点应该是人物分形象的异同,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应该再强化一点,结合单元主题苦难与新生,再结合看的视频写感想,会好一些。

3.写作环节如果是课前已经完成,好像没有体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说下边应该探讨一下怎么与课堂所学结合的问题。

王雨老师:

优点:教学目标明确,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过程清晰,并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指正。教学过程书声朗朗,符合语文课教学特点,效果较好。

缺点:群文阅读,没有体现群的特点,只在最后做了个总结。

评李向坤老师的课

赵婷老师:

听了李老师的一堂课后,感觉受益匪浅。写作风格探究是高考考试中的难点,学生理解和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就连老师也会感觉课堂不太好把握,但是李老师高屋建瓴地条理清晰地处理好了这堂课,很值得我学习。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1、课堂紧紧围绕课标和高考考点展开,将高考知识渗透到平时的课文教学中,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学生应该在高一时候就明白高考考什么,是怎么考的。如果到高三再明白,就会让平时的教学和高考有些脱节。

2、课堂紧扣目标,目标设置具体可行。

3、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比较深入,尤其是教师引导学生要跳出文本,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把握,实际上到了高三阶段,学生往往欠缺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如果从高一高二就开始引导的话,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备课充分,多媒体运用技术强,对课标对高考理解的深入透彻,如果师生再多一点互动就更好了。

霍慧祯老师:

在周二下午语文组教研的过程中,田文帅老师和李向坤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两堂观摩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李向坤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李老师就《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进行了群文阅读,主要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两篇文本的不同写作风格。

李老师这堂课给我的最大感觉可以用“高大上”三个字来概括。

首先,“高”是指宏观有高度。李老师始终紧紧围绕高考考情分析,并且结合学生学过的和考过的篇目引出命题规律与本堂课的课堂内容——写作风格的比较阅读,并为学生明确了探析角度。可谓一开课便高屋建瓴,为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其次,“大”是指具体有厚度。虽然李老师立足点比较高,但始终没有脱离开文本和小说的三要素,时刻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段和小说的关键考察点,引领学生分别就两篇课文在人物的选择与写法、情节结构的特点比较、环境的特点与作用,以及语言等几方面对两篇文本进行了审视关照。所以,本堂课容量很大,涉及诸多语文学科的知识点,从中可见,李教师的备课非常用心,非常细致,积淀也非常深厚。

然后,“上”是指富有提升性和创造性。与平常习惯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语文课堂相比,李老师这堂课别开生面,颇像大学里的文学专题讲座,使学生打破惯性思维,跳出了文本来对文本进行审美观照,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阅读视域,比较富有创造性,争取《荷花淀》是对革命文学的创造性表达一样,李老师的课亦是对以往语文课堂的一次创造性表达。

最后,我还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李老师的课堂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但在精彩的课堂呈现过程中,大容量的课堂也为学生的参与增加了难度,所以,我认为,如果课堂当中能更多地回归文本,并且在适当的地方增加让学生参与互动的内容,整个课堂会更有温度。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