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教研活动】 深耕细研踏歌行,共谱教研新篇章(四) 历史组教研总结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3/29 14:38:43】  文章录入:admin  浏览: 1232 次

深耕细研踏歌行,共谱教研新篇章(四) 

———历史教科室教研活动总结

   2023年3月29日下午,全体历史老师博雅楼一楼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与学习交流大组教研活动第一节:张华美老师讲授课题二轮复习示范课;第二节:自评、评课及孙海滨老师总结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第三节:王欣蕊老师读书分享及张培老师参加省高考调研会教学启示全体历史老师认真学习,积极研讨,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part 1 张华美老师示范课


张华美老师示范课课件

张华美老师自评

设计思路:本节课想用一条主线进行贯穿,因此选取了“人文精神”这个大概念,从这个角度出发联系中西,渗透人文精神内涵不同,所以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西制度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生表现:因为学案没提前发给学生,所以课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反应较为迟钝,虽然尽力配合老师的讲解,但是知识不一定能深入的理解。

本课从总体上看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从讲解过程中基本体现了目标紧扣教学,教学体现目标的原则。本节课思路清晰,注意给学生总结答题方法,渗透答题技巧,旨在提高学习能力。

其他教师评课:

郝成魁老师评课

1、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重难点突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2、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与当堂背诵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 热情,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语言清晰有条理,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非常注重学法指导,尤其是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表格进行对比,能够使学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4、作为二轮复习课,习题练习较少。

杨燕老师评课

1.展示学生书写的知识体系。构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用人文主义贯穿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文艺复兴,近代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主题引领线索性强。

3.把答题技巧记忆成口诀,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实用性强。

张爱英老师评课

张华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二轮复习示范课。目标引领课堂,教学依据、围绕目标。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主干知识的落实。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不足之处是学生积极性有待提高。

Part 2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策略总结

高三历史组 孙海滨

随着市教科院一模分析会召开,学校二轮模式课的举办,高三历史组经过集体教研的协商,达成共识,二轮复习应注重强基固本,体系构建;专题分类,命题研究;学法指导,规范做答等方面的夯实与提升。因此,二轮复习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1. 精研细磨,做好基础知识夯实。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生已经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复习了一遍,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有很多,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透彻,而且现在试题对题干的设问,要求学生参透摸准材料提供的时空比较难。高三学生第二轮复习要做的就是以专题复习我准绳,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把知识的漏洞找出来,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

2. 研究高考真题,总结答题技巧。

高三学生有很多需要做的题,其中高考真题是必须要做并且含金量非常高的题(尤其是近三年的山东高考题)。高考真题都是高考命题组老师反复研究的题,非常严谨、没有任何错误。而且高考真题蕴含高考考点,把高考真题研究透彻了,我们就能掌握高考常考点跟必考点,从而针对性的攻克。除此以外,同学们还可以从真题各种题型的参考答案中寻找答题技巧。把各种题型的技巧找到,高考的时候就不怕遇到各种题型了。

3. 总结反思,做好积累。

二轮复习阶段,虽然我们的知识体系完善了不少,知识跟技能也提升了不少。但遇到不熟悉的题型,还是可能会做错。对于做错的题,同学们千万不能忽视,要重视做错的题,把错题,精题答题步骤,层次划分要及时总结积累。

4. 重视各地一模试题练习,做好变式训练。

高三复习备考后期,各地高三学校会安排模考,检验高三学生的复习效果。高三的模考有很多。不管当地有几次模拟考试,同学们都要认真对待模考,把模考当成高考来对待,用高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把模考高考化,这样高考就会平时化,通过收集各地模拟题,集体研讨,进行变式,强化练习,提升自我。


Part 3 读书分享和省高考调研会教学启示

《南渡北归》读书分享

王欣蕊

《南渡北归》这部书写的是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共分三部,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我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书关注更多的是,在大师光环下他们作为一个学者最真实、最温暖、最可爱的一面。退居台湾的傅斯年,穷困至买不起一条棉裤,却仍将史语所好生安置而撒手离去。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曾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然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甚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纵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却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能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终郁郁而终。

留守大陆的,林徽因、梁思永、吴金鼎、陶孟和等,在危难风暴来临之时早已作古,算逃过一劫。可陈寅恪、吴晗、曾昭抡等却在危难期间惨遭迫害,甚至失去性命。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为新中国培养了79位院士的叶企孙,一向默默无闻为新中国培养人才,却仍惨死危难。可他们在威权面前毫不畏惧,始终捍卫作为学者的尊严。在民国那个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年代,孕育出无数英才。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虽拥有短暂的“幸福”时光,却不得不在国家危难之时,卷入民族、国家与革命之中,空有一腔“为往圣继绝学”的抱负,却难以企及那“为万世开太平”的梦想。

作者的知识面广博使我感慨良多。作者以既全面而又不突兀的笔触再现一批大师的轨迹,又生动地为我们展开他们丰功的画卷,使我深刻看到最具影响的几大学府的发展和灵性。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了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在民国那个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年代,知识分子们何去何从?我想正如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对于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来袭,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有人选择了墨守成规。在潮起潮落中,对传统的坚守,对新潮的吸收,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可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应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



省调研会新高考历史试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张培

3月21日上午,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命题中心专家高黎明老师莅临德州,并在德州一中东校区召开了2023年等级考命题调研座谈会。市命题专家刘洪江老师,各县市高中历史学科高三年级备课组长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各学校代表对近三年山东高考题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们一致认为,山东卷试题情境新、题型新、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理念得到充分展现,体现鲜明时代特色。随后,老师们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从题型设计、设问设计、考察内容、考察形式等方面交流了具体的感受和建议。省招生考试院高黎明老师进行总结发言。高考改革体现国家意志,既关乎国运,也关乎民生。要牢牢把握本轮改革的核心精神,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必修选必

教材的界定,研究学业质量水平的四个层级,真正从核心素养入手做好新高考的备考工作。结合老师们的发言和高老师的总结,得到以下教学启示:

山东新高考重视教材的作用,这个特点在前两年的试题中已经凸显,今年试题继续强化教材地位。尽管2022年山东历史新高考立足的是新教材,但试题仍然保留了部分传统考点并出现了一系列立足于新教材的新考点。比如第5题的国际法,第10题的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国家,第11题的物种交流,第16题的行政区划、第19题的文明交流与联系。从这些考点上来看,选择性必修教材已经完全纳入考试内容中,和必修教材相辅相成,且占有相当考察比例。在复习中,建议教师和考生根据新教材尝试挖掘更多考点,更新历史知识储备,不拘泥于传统考点。

近三年的山东试题还尝试削弱试题的引导性,过去设问方式主要以层层递进的设问为引导,考生自主思考的角度受到一定限制,而现在的设问方式开放,除了第18题,要求考生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撰写历史论文这种过去比较常见的形式外,第17题要求考生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第19题的第(2)问,要求考生描绘自己绘制的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地图设计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合理想象,动手设计操作,相应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把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中心,学生是历史的观察者和世界地图的设计者,解答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的课程知识转化、内外为现实问题情境需要的知识,命题立意不是面向具体史实或历史结论,而是注重学生解答过程中对待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策略、态度和品格。这样的试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动观察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将个体未来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可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这就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教师从侧重引导学生解题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除历史学科素养外,还有一种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平时历史教学中亦应当格外重视。新高考以来,在材料题中无论是历史短文还是论述题中,总有这样一句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它要求学生要用连贯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和叙述组织起来,而且要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有的材料题虽未要求,比如分析说明材料观点、谈谈出路、告诉我们什么、说说设计和理由、编写话剧等等,但对于这类题目不能简单序号化,以常规题型对待,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题目逻辑,设计出符合题目特点的答题方式。这类题目做题方法是首先厘清题目逻辑,根据逻辑确定写作格式,进而组织语言完成试题。

上一篇:【教研活动】 深耕细研踏歌行,共谱教研新篇章(三)语文组大组教研 下一篇:【教研活动】 深耕细研踏歌行,共谱教研新篇章(五) 生物组教研总结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156号 邮编:253013
COPYRIGHT © 德州市第二中学 技术中心

鲁ICP备19052054号-1